股市没有“维权”就没有“维稳”
《人民日报》近日的一篇评论部文章指出:“维权就是维稳,维权才能维稳。”股市也是这样。
中国股市这段时间之所以“跌跌不休”,固然不难从诸多方面去找到一些原因,但最根本的原因则是,中国股民利益表达机制的缺失。不把股民的利益当回事,中国证监会的网站上堂而皇之写着的那一条“保护投资者利益是我们工作的重中之重”,不知还有几个人相信?
中国股市似乎从来只有政策顶,没有政策底。这也就是为什么在大盘被创业板新股的“破发”折腾得疲弱不堪的情况下,还要发出“离推出国际板越来越近了”的声音。这与其说是对市场心理承受能力的一次测试,还不如说是政绩工程急功近利之心的迫不及待。要不,为什么一周连发8只新股还不够,还要新三板扩容?再加上一个国际板,多层次资本市场的蓝图看上去很美,可股民的荷包连底都快被掏穿了,这又算是哪门子的“多层次”呢?
人们对创业板高市盈率、高发行价、高募资额等“三高”还能稍有宽容,尽管这里面不知有多少说不清的利益输送和利益交换,但好歹“肉烂在锅里”。但如果国际板也来个“三高”,那中国股市岂不就成了外国资本爱怎么取就怎么取的提款机?用中国投资者目前还算不上富裕的有限资金,取悦于财大气粗的国际资本,不知道要如何才能说得过去。
内地股民曾经以极大的热情欢迎创业板的到来。可是,创业板的启动虽对于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发挥了作用,然而,它给内地股民带来的是什么呢?除了“三高”,就是“破发”。虽然国际板承载着提高中国国际金融地位等重大责任,但国际板能给内地股市带来些什么呢?现在一时之间还很难说得明白,但对A股的冲击显然是不容忽视的。为什么对迫在眉睫的“维稳”需求,管理层就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呢?难道为了培养内地股民的国际接轨意识,也需要像创业板那样用提高发行市盈率和制造“破发”的方式,去打破“新股不败”的神话,从而使内地股民懂得什么叫做“买者自负”吗?
应该说,内地股民并不是不欢迎国际板,更不是不愿意看到中国股市尽早扬眉吐气地跻身于世界发达资本市场之林,但内地股市无论是数量、规模还是速度方面的发展,都绝不能建立在牺牲投资者利益的基础之上。
我国资本市场目前的发展水平虽还远未能满足国内经济增长对提高直接融资水平的需求,但是,如果一味地靠加快新股发行的速度和加大再融资的力度去实现直接融资比例的提高,则无异于拔苗助长、竭泽而渔。
这种只求数量、规模和速度的发展模式,最终所牺牲的将不仅是投资者的利益,同时更是资本市场本身的发展质量和可持续发展前景。至于损不足以奉有余的国际板,那就更不用说了。在从紧货币政策导致市场低迷,尤其是在创业板泡沫破灭、大小非和机构投资者大减仓的情况下,未来的国际板不管是大是小,对于市场资金都是一种分流,对于投资者利益都将意味着极为严重的雪上加霜。
没有维权,就没有“维稳”。在“重融资轻回报”的市场定位没有根本改变之前,对于中国股市而言,不仅不可能有任何真正意义上的“市场化”,更不可能有任何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化,有的只能是权贵勾结的既得利益者强加于人的所谓“市场化”,或者所谓的“国际化”。(作者系资深市场分析人士)
- 没有找到相关文章!
证券维权律师-臧小丽博士
臧小丽律师 法学博士
电话:010—57128755
手机:13520829251(可加微信)
13810949725(微信已满)
13651133135(微信已满)
邮箱:343733997@qq.com
单位:北京时择律师事务所
地址:北京朝阳区光华路4号院东方梅地亚中心2310
邮编:100124